请注意一个细节,乌军现在已没有如此繁多的火炮系统,因为自特别军事行动开始以来受到重大损失,西方“庇护者”已无力满足乌克兰源源不断的装备需求。
表1 俄乌两军所用火炮的参数对比

俄制火炮优势之三:弹药(包括高精度弹药)供应充足。俄军炮兵部队的弹药储备要比乌军多得多,几乎可以全天候保障必要的弹药消耗量。在典型的反炮兵作战中,一方通常需要以最大速度密集炮击敌方目标,毕竟任何炮弹都有误差,很多因素会干扰弹药飞行轨迹。
乌军炮兵的弹药补给正在逐渐触底,他们有些弹药库已经处于俄军占领区,还有些弹药库已被部分摧毁。北约国家不能生产苏式口径火炮的弹药,乌克兰也没有此类生产能力。北约提供的弹药不能充分保障乌军受援的火炮系统。155毫米弹药的平均圆概率偏差约为200-300米,为达到预期作战效果需要多次炮击同一目标。这样的话,就算使用自动装弹机也会增加开火时间,乌军游动炮兵群被发现并遭打击的概率也会随之提高。
上文阐述了俄制火炮的优势。至于俄军炮兵部队的专业素养如何,以及怎样达到必要的“火炮齐射重量”?这里仅列举特别军事行动期间的一个战例作以说明。乌军在接收首批155毫米M-777榴弹炮后曾对其抱有厚望,但它们于5月初在卢甘斯克的波德戈尔诺耶居民点附近被俄军炮兵摧毁。值得注意的是,俄军首先派出“立方体”巡飞弹无人机袭击了乌军的炮兵阵地,当乌军炮兵试图变更阵地时,俄军再使用“风信子”自行加农炮予以摧毁,太空侦察设备参与了整个行动的情报保障。
显然,这里所指的是一种相当不常见的“侦察-火力综合体”,包括火力杀伤兵器及多用途指挥和侦察设备。可以做出论断:在特别军事行动中,反炮兵作战正在朝着“地面-空中-太空”多维对抗趋势发展,实践证明这种方式非常有效。
综上所述,在任何有火炮参与的作战行动中,都应将其作为“侦察-火力综合体”的构成要素,置其于三维战场空间,这将有效提升火炮的反炮兵、反坦克、反步兵等作战效能。这一原则正在趋于成熟,尚需在特别军事行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还要强调的是,若要战胜对手,需在统一指挥的基础之上实现侦察设备与杀伤兵器的密切协同,所有武器装备的性能都要优于敌方。无人机可用于提供目标侦察情报与火力校正保障,而AZK-7M声音监测系统可用于支撑“侦察-火力综合体”。装备精确制导弹药引导设备或“海雕-30”无人机的部侦分队可有效提高“侦察-火力综合体”的作战效能。
在“侦察-火力综合体”中实现侦察兵器的异型互补而非同质重复,或许不失为一种提高作战效能的方法。特别是当缺乏足够火炮时,这种做法就显得更有必要。图11显示了此类“侦察-火力综合体”的典型略图。

图11 “侦察-火力综合体”结构示意图
反炮兵作战一直是《军队文集》的重点关注问题。本刊物第2期(特别军事行动开始前),刊出了战术级炮兵分队在现代战争中的运用特点。该文作者直言,侦察-打击行动与电子杀伤相结合,应成为诸兵种合成分队和炮兵部队的主要战术行动样式。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区分近、中、远三个作战区域各个击破敌方的迫击炮、远程火炮及多管火箭炮。每个区域都要选择适宜的侦察设备和杀伤兵器。这些混编部队的主要优势在于快速遂行火力任务及战场上的高机动性。诸兵种合成部队的指挥员能与航空兵协同,指挥电子战设备和火炮,因而具备对抗美军“多域战”的潜力。图12提出了一种可用于特别军事行动的“侦察-火力综合体”部署方案。

图12 “侦察-火力综合体”的武器装备部署方案
“侦察-火力综合体”在近程作战区域遂行反炮兵作战最为有效,其主体是122毫米2S1“康乃馨”自行榴弹炮或152毫米2S3“金合欢”自行榴弹炮,以及“雏鹳”便携式雷达等侦察设备。
中程作战区域可使用152毫米“姆斯塔-S”、“联盟-SV”自行榴弹炮和152毫米“风信子”自行加农炮,以及“动物园-1M”反炮兵雷达、AZK-7M声学监测系统和“青霉素”声热炮兵侦察系统等侦察设备。
俄军可使用“伊斯坎德尔”战役战术导弹系统,以及“飓风”或“龙卷风”多管火箭炮系统打击乌军的M142“海马斯”多管火箭炮系统(位于远程作战区域)。在此情况下,太空侦察设备或“前哨”无人机可用于提供目标侦察情报与火力校正保障。在特别军事行动中实现火控自动化很有必要。
通过分析特别军事行动中的现代反炮兵作战问题,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炮兵与炮兵之间的激烈对抗依然存在,反炮兵作战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迫切需要尽快解决,因为这不仅关乎俄罗斯军人的生死,也会影响国家边境地区平民的安危。最后补充说明一点,本文并未穷尽反炮兵作战中的所有火炮使用方法,只是阐述了俄制火炮发展方向及其在现代诸兵种合成战斗中作战运用的基本框架。
以上内容为高博特编辑选取的军工天地,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