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各游动炮兵群之间通过统一的火力指挥所联结起来。此类指挥所同样具有专属行动区域。每个游动炮兵群和火力指挥所都配备自动化火控系统,其中包括可在统一信息网络中运行的数据处理计算机,能在几秒钟内计算出火炮射击诸元。分队火力指挥所的主要职能是向炮兵群提供目标侦察情报保障和毁伤评估报告。还需指出一点,乌军每个游动炮兵群都可根据实际战备状态,自主决定开火及变更发射阵地(也即“反火力机动”)时机。
乌军主要依赖太空侦察和空中侦察手段为炮兵指挥所提供目标情报。配备反炮兵雷达的分队也是情报来源之一。这些数据几乎是实时传输的,准确性不容低估。
基于上述侦察能力,乌军炮兵群的开火反应时间一般为50-90秒。考虑到炮弹以最大射程飞行所需的必要时间(如对M-777榴弹炮而言约为60-90秒),俄军目标一旦被乌军侦察发现,将在大约2-3分钟后遭到火力打击。图8显示的是乌军利用太空侦察和空中侦察手段实施反炮兵作战的略图。

图8 乌军利用太空侦察和空中侦察手段实施反炮兵作战略图
乌军游动炮兵群使用雷达侦察设备所需的开火反应时间并不会更多(最多3-4分钟)。请注意一个事实,这里所指的时间并不是从目视发现目标起算的,而是从其开始射击(齐射)起算的。在这种情况下,炮兵分队的生存能力将显著提升。图9显示的是乌军利用雷达侦察手段组织反炮兵作战的略图。

图9 乌军利用雷达侦察手段实施反炮兵作战略图
很明显,乌克兰炮兵大量使用先进侦察设备,非常注重侦察情报保障、自动化数据处理分析与射击任务分配。乌军认为炮兵部队的机动性是至关重要。对乌克兰人而言,将火炮部署在住宅区、民用基础设施甚至学校、医院、商场周边,是提高生存力的手段之一。
有很多军事专家指出,乌军炮兵并非普遍具备精准、高效、生存力强等特征。敌人只是在那些侦察和反炮兵对抗薄弱的地段才会表现出色,而在其他区域就算拥有先进的火炮和侦察设备,也只能处于下风。
俄乌两军的炮兵有何差异?下面回答这一问题。
俄军在特别军事行动中秉持的理念是——“火炮齐射重量”才是战场王道,火力越猛,防御、进攻和反炮兵作战就越有效。这里所提的军事术语“火炮齐射重量”刚刚纳入俄军现代炮兵辞典,可以将其理解为炮兵部队火力数量与质量的总合。换言之,它是俄制火炮系统的优势与俄军炮兵部队专业技能的结合物。
在俄制火炮的诸多优势中,最无可争辩的包括:
俄制火炮优势之一:射程、射速、弹药基数及机动性更强。表1对比了俄乌所用火炮的主要差异。俄军的“联盟-SV”等火炮具有如下优势。
①全自动化装药、瞄准与发射。可大幅提升火炮射速,降低开火后在原地的停留时间。尽管乌军可使用AN/TPQ系列反炮兵雷达、无人机或太空侦察手段探测到此类火炮,但想予以摧毁并不容易。
②具备“狂飙速射”能力(编按:相当于美军提出的MRSI- Multiple Rounds Simultaneous Impact多发同时命中概念),即使用同一火炮在不同仰角发射,使炮弹同时命中目标。这种射击模式利于:建立必要火力密度;削减完成既定任务所需火炮数量;在火炮数量有限情况下遂行突袭任务。
还应指出,所有俄制火炮的使用寿命都很长。苏(俄)火炮的结构设计可确保适用于不同作战条件,而西方国家的火炮却没有这种能力,在复杂环境条件下只能依靠火炮自身金属及其他材料的强度。
乌军在接收了法国“凯撒”、意大利FH-70及美国M-777榴弹炮后,武器维护与操作问题变得更为尖锐。对于这些五花八门的火炮,仅是定期维保与提供备件就已极为困难,它们的作战运用明显超出了维保能力上限。
以M-777榴弹炮为例:其轻质炮管的使用寿命仅相当于俄制火炮平均水平的66.7%(编按:有资料反映M-777的炮管寿命为2500发全装药射击);在密集射击时(特别是使用增强型装药)会急剧升温;每50-100次射击必需检查一次液压系统;重量轻还导致每次发射都会产生位移。这些问题削弱了M-777榴弹炮的射速、开火反应速度及命中精度,而这些正是反炮兵作战的致胜关键。M-777的战技术性能明显不如俄罗斯的“姆斯塔”系列榴弹炮。

图10 美制M-777榴弹炮的性能参数
俄制火炮优势之二:火炮系统种类多样,有能力击中敌方高机动目标。如俄军的多管火箭炮系统就有122毫米“冰雹”、220毫米“飓风”和300毫米“龙卷风”等类型。尽管部分武器系统是在上个世纪 70年代研发部署的,但在现代战争中仍具有使用价值。俄军还装备152毫米的“金合欢”、“姆斯塔-S”、“风信子-S”等型火炮,240毫米“郁金香”重型自行迫击炮,203毫米“量角规”重型自行加农炮,122毫米“康乃馨”榴弹炮,以及120毫米“诺娜”和“静脉”自行迫榴炮。其中“量角规”加农炮通常不惧与乌军火炮交战——因其射程可确保在反炮兵作战中的相对安全。
美国一位准将在批评美军“蟒蛇”行动(2002年美军在阿富汗反恐战争中的一次大规模地面行动)时这样说过,美军拥有充足的空中装备却没能在山地战争中取得预期成功,苏联人凭借不同类型和口径的火炮反倒在阿富汗获得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