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新浪微博
会员登录
关于我们  |   商务合作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人才招聘
北京云翼同创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高博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2018 京ICP备16044150号-1                       

跨界 · 融合 · 服务 · 创新



双击此处添加文字
新闻聚焦
热点资讯
首页  >  新闻聚焦   >  热点资讯  >   详情
中国直升机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来源:航空科学技术 | 作者:吴希明 张广林 牟晓伟 | 发布时间: 1256天前 | 13338 次浏览 | 分享到:
从国防建设、反恐维稳到抢险救灾、应急救援,到农林作业、地质勘探,再到旅游观光、飞行培训,直升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环节......

世界直升机制造商通过建立更加完善、覆盖面更广的客户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改善产业布局,为世界直升机市场的争夺增加筹码。

2| 我国直升机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2.1 国家发展现状

(1)社会经济环境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世界第三的国土面积,我国在社会和经济建设中,同样有着超越其他国家的庞大规模。至2019 年年底,我国大陆地区高速公路达14.96×104km,高压输电线路132.54×104km,输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超过15×104km。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东部及沿海地区经济形势总体好于西部地区,经济优势明显,但是考虑到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自然资源分布广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大发展势在必行。此外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和扩大,加强经济带建设、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为摆在我国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

(2)自然环境

我国陆地面积约960×104km2,陆地边境线长约2.2×104km,海岸线(包括岛屿岸线)长约3.26×104km。我国森林面积约2×108ha,草原面积近4×108ha,我国河流总长度达43×104km,这造就了我国地形结构多变、地理环境复杂、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的自然环境。此外我国有三分之二是高原、次高原、山地地形,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方面考虑,经济建设应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考虑到复杂地理环境对交通的影响,应该发展灵活多变的立体交通体系。

(3)生存环境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让我国周边的生存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外的中印、中日、朝鲜半岛、东海/南海等地区的外来不稳定因素,对内台海、反恐维稳、打击分裂等保持社会稳定的艰巨任务,让我国在武器装备体系建设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加复杂。

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到西部大开发,从克服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到建立立体交通体系,从外部生存环境的压力,到内部治安体系建设,为了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我国在军事装备发展、治安力量建设、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通航产业建设等方面都需要更加强大的直升机产业支撑。直升机产业以其独特的飞行方式,对资源占用更少的建设条件,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

2.2 我国直升机产业发展历程

我国直升机工业创建于20 世纪50 年代中期。1956 年10月从苏联引进米-4直升机图样资料开始生产直5型直升机,开启了中国直升机产业发展历程。随后通过引进生产了直8 和直9 直升机,自行设计研制了直11 直升机。中国直升机产业始终坚持“一机多型、系列发展”和“自主发展为主、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的方针,由已有机型改型发展了几十个型号,服务于陆、海、空三军,社会公益和国民经济建设。尤其是直10 武装直升机和某型运输直升机的研制和生产,使得我国具备了研制生产第三代直升机的能力,并建立第四代直升机研制能力,奠定了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和物质基础,形成了跨越式发展的局面。

2.3 直升机装备情况

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薄弱、低空空域管制严格等原因,我国直升机装备尚处于起步阶段,机队规模较小。截至2019 年底,我国民用直升机保有量为1237 架,平均每百万人口0.90 架,其中国产直升机仅有53 架,占比不到4.3%。大量市场份额被欧美制造商抢占。国内直升机产业发展的羸弱造成了今天国内民用直升机保有量小,国产直升机在民用直升机领域几乎没有立足之地的尴尬境地。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整个社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本应该在此期间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直升机产业却发展缓慢,尤其在民用直升机领域一直没有获得实质性突破。为了完成国家加快产业升级转型的目标,在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必须加快直升机产业发展,以直升机技术发展、产品发展和市场开发为基础,促进直升机产业转型升级。

2.4 技术体系建设

世界直升机技术来源于欧美,我国一直以来都在学习和跟踪欧美先进的直升机技术。最近十多年来,我国直升机技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现已基本形成研制生产当代直升机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化发展的工业基础。我们已经掌握了直升机总体设计与优化、气动、动力学、结构设计等直升机设计技术,对直升机各个系统从设计研发到试验已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管理体系,同时也更加关注直升机前沿技术的发展,包括智能旋翼、复合直升机、直升机电动技术、高速直升机等,保持我国直升机技术的先进性。我国直升机技术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论证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良好发展势头。

但是我国对直升机基础技术的投入长期不足,用于探寻直升机基本原理的基础试验设施不完善,很多的理论无法得到验证和持续地发展,技术体系建设明显落后于欧美国家。同时我国军用直升机型号发展缓慢,对直升机技术的需求不够迫切,导致技术发展的迟滞和落后,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支持新型号的研发,如此循环往复让我国直升机产业发展缓慢,在竞争激烈的直升机市场上缺少优势,而直升机军事装备的代差更是国防建设中的一大弱点。因此加快直升机技术发展是促进我国直升机产业发展壮大、建设国防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2.5 产品体系建设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直升机产业形成了相对合理的产品结构。2t 级、4t 级、7t 级、10t 级、13t 级等平台完成了设计定型,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多个型号进入批量生产,交付不同用户。AC系列民用直升机陆续进入民机市场,与欧直合作研制的7t级AC352直升机正在积极取证。

 

图3 世界主要直升机生产商产品最大起飞重量包线

Fig.3 The world's leading helicopter manufacturer's product maximum takeoff weight envelope

但是,通过这一张直升机型号数量及最大起飞重量分布图(见图3)可以看到,我国直升机产品体系建设与欧美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在型号数量和最大起飞重量上都相距甚远。产品体系建设的滞后是我国直升机技术发展落后和直升机应用领域发展水平滞后的综合体现,我国直升机产品体系建设需要提速,通过市场的开发和产品研发,加快直升机产业发展的步伐,改变我国直升机产业落后的被动局面[6]。

2.6 供应商体系建设

我国直升机产业沿袭军用直升机研发与制造体制,依托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起以航空工业各个配套厂家为产业支撑的直升机供应商体系,包括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制造、试验和生产的完整工业体系,是我国直升机产业的主体。

然而,从国外直升机供应商体系建设来看,我国直升机供应商还处在初始发展阶段,尤其在民用直升机配套方面,其技术能力、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都处于劣势,无法与世界级的供应商相抗衡。与国内供应商利益捆绑的国产直升机同样在竞争中处于勉强维持生存的境地,国产直升机技术能力不强,产品发展滞后也让国内供应商缺少发展机会。加强供应商体系建设,以型号带动技术发展,是提升国内供应商整体水平的必由之路,是直升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2.7 客户服务与运营

我国直升机售后服务由直升机生产厂家负责,提供独立的全面售后服务保障。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直升机生产厂家主要是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公司都建立有自己的售后服务体系,通过派驻售后服务人员对用户的直升机运营给予保障。这种模式可以保证直升机运营期间状态良好,售后服务保障到位,反应迅速,便于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得到快速解决。但是,这种模式也造成直升机生产厂家售后服务保障难度大,尤其是对于采购数量少、分布范围广的情况,其用于售后服务的费用和精力将大大增加。而美国、欧洲及俄罗斯在售后服务保障环节的做法逐渐趋同,通过建立一体化的售后服务中心和区域性的售后服务站点,划分服务区域,合理分配人力和物力,降低售后服务及仓储压力,同时保证服务好用户。

运营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运营企业的生存状态影响着直升机产业发展的方向。截至2019年底,我国获得通用航空经营许可的企业共有478 家,颁证的通用机场数量达246 座,全年通航飞行达112.5×104h,主要的经营范围包括石油服务、飞行培训、电力巡线、护林防火等。但是我国直升机通航市场整体容量仍然弱小,与欧美国家相比存在数量级的巨大差距,这限制了直升机产业发展。因此开拓直升机应用领域,放宽运营限制,对运营企业加以扶持,是打开直升机产业发展大门的重要途径[7]。

3| 国产直升机产业发展建议

我国直升机产业虽然历经数十年发展,但是在技术体系、产品体系、客户服务体系、供应商体系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根据美国独立后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和德国李斯特的经济学观点,我国直升机产业仍然属于幼稚型产业,其基础和竞争力薄弱,虽然产业出现的时间较早,但是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因素,其尚处于发展初期,需要适度的保护。我国直升机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产业框架基本完整,科研和管理体系已经建立,市场处于开放和发展过程中,前景一片光明,通过政策扶持,合理产业布局,推进创新发展,挖掘我国直升机产业潜力,完成产业升级,实现科技强国。

(1)以直升机产业健康发展为主旨,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长远布局,促进各行业协同发展

现阶段,世界各直升机巨头正在直接或在我国各地方政府支持下联合建厂,通过该方式竭力挤入和占领我国市场。但是在很多地方和机构关注和力推直升机产业发展的同时,一些组建的直升机公司最终只能引进国外低端或淘汰产品进行组装生产;部分地方政府大力推动与国外公司联手建立直升机合作企业,以组装直升机占有国内市场。这些现象直接影响了我国直升机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影响相关企业行业发展,造成巨大社会资源浪费,为直升机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直升机作为军民高度融合的产业,这样的产业发展态势也为我国国防建设带来了隐患。

因此,国家应从宏观层面统筹规划我国直升机产业的发展,制定扶持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建立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规划发展路径,合理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整合,加强行业合作。通过全局统筹、合理分工,加强产业管理,推进政策落地,在实现我国直升机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关联行业企业协同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建设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打造直升机产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