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
30.开辟未来产业新领域。面向量子信息、通用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6G、新型消费端操作系统、元宇宙、人形机器人、光电子、超材料、二维材料、基因编辑、脑机接口、低碳技术、空天开发等重大前沿技术领域,布局发展新赛道,推动形成首创产品。培育量子信息技术产业生态,推动量子信息技术在金融、大数据计算、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创新。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支持多品种、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做好6G与应用的融合研究,持续开展6G基础性和原创性技术研究,为6G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加快突破虚拟现实终端、三维数字内容等元宇宙领域底层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虚拟现实技术对文旅、城市、工业等领域赋能。聚焦脑机接口关键器件和核心技术,开展新型电极研发、脑机接口芯片研发和神经编解码研究,打造新型脑机系统。
31.探索新赛道孵化培育机制。发挥未来技术学院和新型研发机构作用,开展未来产业趋势研究。建立常态化跨区域场景对接机制,征集医疗、能源、环境治理、交通、金融等行业重大需求场景,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应用示范。加强战略性国际合作,建立未来产业创新合作机制,探索国际共同研发。依托大学科技园、科技领军企业等建设一批未来产业科技园,打造未来产业创新孵化高地。支持建设国家未来产业创新试验区,一体化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
(十二)深化京津冀产业协同联动
32.支持中关村-雄安新区产业园区联动发展。加快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推动智慧城市、绿色生态等新技术、新产品支撑雄安新区建设。在雄安新区探索建立飞地经济合作区、伙伴园区等,创新合作与管理机制,开展产值分计、财力分享、产业准入、行业监管、政策协同、企业资质互认、数据共享等改革试点。支持共同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基地,促进中关村-雄安新区创新联动发展。
33.引领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制定京津冀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探索推行京津冀产业链“链长制”,建立产业协同、责任分工等机制。建设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联合布局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中关村龙头企业在津冀布局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京津冀产业联动发展。支持三地开放共享实验室、科学装置、试验场所、产业基地、孵化基地等创新载体,推动三地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深入实施京津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行动计划,强化服务资源、人才智库、数据资源等领域共建共享。
六、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以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核心,搭建国际合作平台,进一步提升开放创新服务体系整体效能,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世界一流营商环境。
(十三)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34.探索科技开放合作新机制。牵头发起和积极参与公共卫生、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协同解决全球重大科学难题,打造开放科学“中关村样板”。探索财政科研经费跨境使用机制,拓展境外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直接承担我国科技项目渠道。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合作共享机制,吸引国际创新团队来京开展合作研究和成果转化。实施外资研发中心研发激励计划,吸引不同类型外资研发中心在中关村设立和发展,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入,引导外资研发机构参与中关村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项目。
35.探索参与全球创新治理新模式。鼓励中关村科学家、企业和科技组织参与制定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科学等领域国际科技创新规则,推动建设科技向善的科技伦理治理体制机制。加快国内科技管理制度与高标准国际规则对接,探索稳定有效的国际科技创新治理机制。支持中关村标准化组织与国际标准组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支持中关村企业牵头和参与数据安全、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国际和国家标准制定工作。
36.探索创新要素跨境流动便利化。推动中关村示范区与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建设,支持创新要素跨境流动便利化改革政策按程序报批后适用至中关村全域。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一体化跨境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提供技术价值评估、场内挂牌交易、场外撮合交易等跨境技术交易服务。高质量建设以促进研发创新为特色的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拓展总部经济、跨境电商、数字文化、融资租赁、高端软件服务外包等服务业态,打造数字智慧综保区。
(十四)搭建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平台
37.搭建科技组织交流合作网络。支持在中关村设立国际性产业、标准、科技组织,允许外籍科学家在中关村科技学术组织任职。持续吸引国际领先的科技服务机构、创投机构、前沿孵化器在京集聚。支持中关村社会组织牵头发起成立国际园区合作组织,推动国际科技产业园区共同体建设。支持中关村重点园区建立国际合作特色园区,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支持与先进创新国家(地区)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联合建设科技园区,实施产业创新合作计划,联合发布合作需求,探索多元化建设模式。
38.建设国际化多元化交流平台。强化中关村论坛国家级平台国际影响力,打造全球性、综合性、开放性科技创新高端国际合作平台,加强国际科技成果综合服务板块建设,打造国际化的科技成果路演平台,探索设立海外分会场,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互动。支持举办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等高规格国际科学会议、中国科学院青年雁栖论坛等前沿领域高端峰会。优化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等国际学术交流品牌。支持中关村企业组团参加品牌性国际科技盛会。营造面向全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中关村创新创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