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新浪微博
会员登录
关于我们  |   商务合作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人才招聘
北京云翼同创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高博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2018 京ICP备16044150号-1                       

跨界 · 融合 · 服务 · 创新



双击此处添加文字
政策法规
首页  >  政策法规  >  详情 
工信部、科技部等印发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支持无人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重点空天应用场景示范建设
来源:工信部网站、北京市政府网站 | 作者:通航圈 | 发布时间: 2024-04-29 | 4188 次浏览 | 分享到:
工信部、科技部等印发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支持无人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重点空天应用场景示范建设……

20.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探索实施由重点产业链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的融通创新项目,提升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能力。鼓励大中小企业共享技术路线图,合作开展应用研究。进一步优化创新导向的政策与监管环境,支持独角兽企业等高成长企业围绕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新领域新赛道的创新新生态。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在中关村重点产业布局建设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加快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引导和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开放新技术新产业应用场景,发布面向前沿技术的场景清单,向中小企业开放。推动中央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对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加强考核引导,对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开展融通创新取得重大成果的,可在年度考核中给予加分奖励。

(八)完善科技创新企业分类培育机制

21.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计划。探索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分类分层支持机制,主动发现和择优遴选培育科技骨干企业。加大对成长期、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完善“服务管家”制度,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精准服务。

22.实施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加大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对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完善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管理制度。在中关村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利用企业创新积分等信息,鼓励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开展创新性强的研发活动。实施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专项行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23.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促进中关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加强研发创新,培育细分领域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推行“上云用数赋智”等服务。

(九)提升中关村企业国际化发展能级

24.完善企业跨国经营便利化政策。加强对企业涉外合规经营和风险防范的指导,完善涉外知识产权等服务机制,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完善企业跨国经营便利化政策,支持企业到海外上市,拓宽国际融资渠道,加速企业国际化转型。充分发挥我国仲裁机构在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的作用,提升涉外仲裁业务水平,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争议解决服务。

25.拓展企业国际化创新合作布局。推动企业深化拓展与世界先进创新区域对接交流,参与“一带一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联合攻关与创新应用等国际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设立硬科技孵化平台、科技研发型境外经贸合作区,开展跨境孵化服务,加强联动协同发展。

五、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加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发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强化跨区域产业协同,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率先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十)推动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26.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推动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领先发展。支持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开放生态创新平台基地和科学智能创新联合体,形成健全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支持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等产业载体建设。

27.打造医药健康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细胞与基因治疗和数字医疗增长极,做优做强创新药品、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加速产业国际化集群式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三甲医院按规定开展研究者发起的细胞治疗和其他极早期探索性临床研究。推进数字疗法标准、规范制定研究,拓展商业保险等多渠道支持。深化智慧医院建设。布局建设AI创新药物研发平台,支撑开展蛋白质药物设计、药物靶点设计,加速创新药物研发。支持建设中关村医研企协同创新基地,建立研发、临床、审批、产业化紧密衔接机制。

28.打造智能装备产业集群。重点围绕智能机器人、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特色智能专用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培育若干全球领先智能工厂,打造示范标杆。推进人机协作、自主编程等新一代机器人的研制与产业化,并加速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以工业制造应用场景为牵引,推出可量产的人形机器人等创新产品。面向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等重点领域需求,发展数字化非接触、在线无损检测等智能检测装备。支持重大科学问题急需的科学仪器和关键零部件技术攻关和生产使用,推进科学仪器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融合,加强科学仪器系统的集成创新。布局可回收火箭、卫星互联网等新一代商业航天产业,支持无人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重点空天应用场景示范建设。

29.打造绿色智慧能源产业集群。推动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新型储能等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打造绿色智慧能源研发创新高地。以液氢重卡为引领,支持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完善氢能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加速氢能产业链整体提升。推进新型储能技术提升,支持开展高安全长寿命电池技术研究。推动先进可再生能源等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促进能源技术成果转化,强化绿色智慧能源技术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