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能力
深度伪造技术越发复杂,不使用特殊的检测软件就很难识破;精准推送已成为许多广告公司和政治团体的必备手段,而电话诈骗更是在多国泛滥成灾。不过这些操纵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对应的检测技术也日趋成熟。
•近期的国家安全价值
未来五到十年内,深度伪造将能促使公众舆论发生转变,从而令对手更难做出决断,甚至引发社会动荡;精准推送可向军队成员传达针对性的虚假信息或威胁信息,从而动摇军心士气;机器学习可增强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这有助于开发攻击更加精确的信息战系统;欺骗算法有助于俘获对手装备,或使对手难以洞察己方的设施或行动。
•远期的国家安全价值
从长远来看,深度伪造将变得更加复杂和普遍,针对个人的精准推送也将日渐成熟。虽然反欺骗技术亦有起色,但从长远来看,欺骗技术仍将占据上风。
•未来的挑战或制约
信息与观念操纵技术高度依赖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劣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数据集的好坏。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人工智能技术可能都难以恰当处理数据集未涵盖的情形;且一旦数据集包含错误信息,就可能令该技术使用的人工智能出现重大漏洞或作出错误判断。
2.3 机器人与半自主系统
机器人与半自主技术是八种技术中军事效果最明显、且最有可能被大规模军用的技术。半自主的无人机已成为军事强国的标配,无人车、无人艇和自动防空系统也逐渐走上舞台。这些装备已经或即将广泛用于反恐和ISR等任务,未来还可能会成为各国主要的传感平台、网络与电子战平台、精确打击平台乃至空对空作战平台。
•现有能力
如今的军用无人机型号众多、性能先进,但自主能力有限。无人机当前主要用于战略侦察和反恐,其自主能力主要包括中高空和高空的长航时ISR任务、空对地打击、低空的ISR任务以及运送少量重要物资等。
•近期的国家安全价值
未来五到十年内,无人机或将具备以下自主能力:为有人机提供空中加油等非致命性支援;以无人机集群的形式协同执行ISR任务;在敌对空域内配合友军实施打击;在敌对空域内实施远程战略轰炸。
•远期的国家安全价值
从长远来看,无人机将具备更强的敌我识别能力,从而在瞬息万变的空战中充当有人机的僚机。可在敌对空域中执行ISR任务或打击任务的大规模无人机集群将在军队中普及,用于地面、水面、水下及太空的无人装备也将全面开花。
•未来的挑战或制约
目前大多数自主平台只能沿预设的航路点飞行,在对抗性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也不高。尽管少数无人机能通过人工智能来识别目标,但识别准确率还有待提升。此外出于伦理上的考虑(比如是否允许机器人杀人),自主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还可能受到法律上的限制。
2.4 量子技术
与其它七种技术相比,量子技术的发展最为缓慢,目前基本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阶段,尚无完全成熟的实用化产品。然而该技术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就必将对通信和密码等关键军事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现有能力
包括芯片尺寸的磁强计和原子钟以及量子惯性导航系统在内,一些涉及量子技术的产品已进入实验室演示、小规模部署阶段乃至商业部署阶段。在各类量子技术中,量子计量与传感技术的军用和商用价值最为突出,研发进展也相对最快;备受瞩目的量子计算技术则尚未表现出实用价值,开发出实用的量子计算机还遥遥无期。
•近期的国家安全价值
未来五到十年内,量子计算机将主要用于证明原理而非实际部署,配套的软件和算法也同样主要用于论证而非实用。尽管量子技术有望为密码学和密码分析、精确定时与导航、水下与地下移动物识别、隐身平台探测以及精确传感器和接收器等技术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但不太可能使这些技术发展到足以支持作战行动的程度。
•远期的国家安全价值
从长远来看,即使已有成熟的系统设计方案,建造并测试一台能够大规模运算、具备容错能力并以逻辑门为基础的量子计算机也需要8到10年,更何况目前并无此类方案。而如果没有配套的软件和算法,量子计算机也同样无法工作。纵使是相对成熟的量子惯性导航系统和量子重力仪,其体积、重量、功耗和成本也很难满足军用要求。
•未来的挑战或制约
各类量子技术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尺寸过大、准确率过低或生产成本过高的问题,量子计算机和经典计算机一样难逃黑客攻击,而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则需要天基系统的支持,可见量子技术的实用化之路仍道阻且长。
三 新兴技术对战略威慑的影响
《兰德报告》并未逐一分析各种技术对战略威慑的影响,而是从威慑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战略对手的看法以及技术组合对威慑的影响出发,探讨了新兴技术为战略博弈带来的冲击。
3.1 新兴技术对威慑有效性的影响
《兰德报告》表示,新兴技术将加强或削弱战略威慑的有效性。总的来说,如果一项技术将加大攻击难度或攻击成本,则将加强战略威慑的有效性,反之则削弱战略威慑的有效性。如果敌对双方都掌握了相似的技术,那么可能出现两种情形:一是双方由此获得的战略或战术优势将相互抵消,威慑的有效性基本不变。举例来说,如果双方都部署了高超音速武器,那么双方间的战略平衡与没有该装备时相差无几;二是某一方的威慑有效性显著提升,另一方则变化不大。造成第二种情形的原因通常有两点:一方虽掌握了某种新兴技术,但因经济或政治成本过高而无法部署足够的技术装备,以至于无法对对手形成有效威慑;一方已具备较为完善的作战体系,单独一项技术带来的作战优势微乎其微,因此对威慑有效性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