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作战是智能化作战的基本样式。信息化战争发展至高级阶段,人类已越发难以适应不断增速的作战节奏,普遍使用自主和智能的无人系统成为必然要求。2019年7月,DARPA启动“空战演进”(ACE,Air Combat Evolution)项目,旨在研发可执行空中格斗任务的人工智能,无人战机有望成为空战主体。在瞬息万变的空战环境下,相比人类飞行员,基于人工智能的机载战斗管理系统可更准确、快速地进行态势感知、快速响应、战术选择、武器管理和使用。2020年8月20日,在DARPA组织的“阿尔法狗斗”(Alpha Dogfight)人机挑战赛中,洛•马等8家公司团队参加。其中,苍鹭科学公司(Heron Systems)研发的空战人工智能,以5:0的压倒性战胜人类飞行员夺冠。
人工智能算法是无人作战的制胜关键。算法优势即作战优势,算法优势主导战争优势。人工智能首先带来的是算法革命,依靠适用、优秀的人工智能算法,无人系统可实现更精准的态势感知、更可信的战局研判、更迅速的指挥控制、更优化的作战流程,进而大幅提升作战效能。与信息化作战相比,智能化作战的对抗方式从体系对抗向算法对抗转变,且正是依靠算法优势,智能化作战相比信息化作战具备速度优势、认知优势、决策优势。2017年4月,美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沃克签署“专家项目”(Project Maven)备忘录,授权成立“算法战跨职能小组”(AWCFT),旨在“将国防部拥有的海量数据迅速转变为可用情报,以有效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在军事情报领域的应用。”Maven项目使用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对无人机获取视频和图像数据进行分析,取得的成果已部署到叙利亚和伊拉克,用于为军事行动提供情报支撑。

“小精灵”(Gremlins)无人机。DARPA在2015年启动“小精灵”项目,旨在研发低成本无人机蜂群和空中投放回收等技术,使用C-130运输机开展了多架“小精灵”无人机的空中投放回收试验,回收速率达每30分钟4架。随着隐身战机、高性能防空反导系统、远程打击、电磁战、网络战的发展,战场对抗强度快速提高、作战环境迅速恶化,空袭/反空袭的难度都在急剧增大。在此形势下,催生了“无人机蜂群”概念,旨在通过集群作战发挥出远超个体累加的战斗力。大量无人机编组、集中使用的战场优势是明显的,正如蜂群的威胁要远大于几只马蜂。
强化作战实验推进智能化作战概念落地
无人系统和无人作战重塑作战流程。随着智能化作战从有人主导转变为无人主导,无人系统成为主战力量,无人作战成为主要样式,相应地带来作战流程的重塑。无人系统和人工智能结合,将大大拓展战场空间和作战领域,物理域、信息域、认知域、社会域深度融合,基于多域传感器边缘计算、作战云、虚拟化协同组网、自组织动态调度、多源情报自动挖掘,可实现相比信息化战争时代更强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例如,“马赛克战”作战体系和无人机蜂群,可根据作战任务和作战目的,动态、自适应、可重组地构建作战体系、分工作战任务、配置作战能力、评估作战效果。
无人系统的大量装备和部署倒逼编制体制和作战编组变革。无人机的大量装备和实战使用,使得无人机作战部队得以批量组建并快速扩张,2007年,美国空军将多个MQ-1“捕食者”、MQ-9“死神”无人机中队整合,组建世界首支成建制的无人机作战部队——第432无人机联队,该部队现已成为美国空军参战频率最高、承担任务最重的部队。同年,美国海军组建了世界上首支无人水下作战系统部队——第一UUV中队。美国海军开展“幽灵舰队”概念项目,计划在2020至2025财年期间投入27亿美元,建设一支包括10艘大型无人水面舰艇(USV)的无人舰队,用于独立或与有人水面舰艇部队协同作战,兵力结构将从以大型有人舰艇为主,向以大中型无人水面舰艇为主的分布式舰队转变。
强化作战实验推进无人作战概念落地。作战概念研发需经评估验证才能确立,评估验证过程同时也是作战概念效益的释放过程。美军将高密度、高强度的演习演练、性能测试等作战实验活动,作为推进无人作战概念落地的重要途径。“幽灵舰队”概念框架内的前两艘无人水面艇——“游骑兵”号和“流浪者”号,分别于2020年10月和2021年2月,自墨西哥湾,经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完成了自主航行。其中,“流浪者”号航行共计4421海里,有98%的距离处于自主航行模式。2021年4月,美国海军举行名为“无人系统综合战斗问题21”(UxSIBP 21)的针对无人系统和无人作战概念的大规模测试活动,此次演习也是美国海军的有人/无人系统混编的军事演习,演习期间,对多型无人机、无人潜航器、无人水面艇进行了测试。
以上内容为高博特编辑选取的热点新闻,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敬请关注“尖兵之翼”(始于2006年)中国无人机大会暨展览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