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总结
当前伴随着低空经济迅速发展,无人机行业正经历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再到生态链建设的三级跃迁,技术层面上AI、导航、动力系统的突破推动产品呈现智能化与多样化。场景层面上从消费娱乐向应急救援、物流、农业等更多行业领域持续渗透。再生态层面上政策、企业与市场应用正协同构建低空经济闭环。
同时,还需要看到无人机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方面安全与隐私如何平衡,建立统一的监管框架,防止技术滥用至关重要。另外,无人机商业化落地在基础设施、成本与公众认知仍存在着盲区与认知缺陷等等。更多一周值得关注的无人机快讯,敬请阅读以下详细内容:
热点事件
本周热点事件关注筠连山体滑坡救援现场,无人机发挥照明、搜救和监测功能,弥补传统救援手段的不足。但无人机偷拍却暴露出无人机隐私侵犯事件的频发,反映出低空飞行监管的漏洞和个人操作规范的缺失。详情阅读下方内容:
筠连山体滑坡救援现场 无人机助力救援
近日,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突发山体滑坡。军队武警、消防救援、综合应急、公安等各类综合救援力量全力开展救援评估、人员搜救、应急调查、监测预警、隐患排查等工作,无人机成为重要应急救援工具,其中照明无人机在漆黑的山谷中投射出耀眼光束,为搜救人员照亮每一寸道路。
女子酒店阳台泡澡疑被无人机偷拍
近日海南三亚一女游客反映,她凌晨两点多在酒店泡澡时,发现有无人机在阳台外盘旋,怀疑被偷拍。三亚警方发布警情通报,称接到群众宋女士报警,其在天涯区某酒店阳台泡澡时疑似被一架无人机偷拍。目前,相关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男子飞无人机援助“炸机”
近日,一博主发帖称,2月2日,自己在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时,偶遇一位女性游客被困悬崖进退两难。由于担心该女子在等待救援时失温,于是就放飞无人机送暖宝宝给对方,返程途中遭遇大风“炸机”。阿尔山市文旅部门得知此事后表示,愿意承担博主的无人机损失,还要对其进行表彰。
德国军事基地频现神秘无人机 束手无策
据《南德意志报》报道,德国空军一处重要军事基地发生大规模无人机间谍活动达到6起,均涉及来源不明的专业无人机。而联邦国防军发现其反无人机措施如信号干扰装置和其他设备改变无人机航向或迫使其降落,但都没有成功。
行业政策
本周政策重点关注农用植保无人机驾驶培训新规,一方面规范操作资质可减少农业无人机误操作引发的安全事故和作物损失。同时还需注意避免农民因成本或地域限制无法参与。另外,关注空军开展的极低成本无人机竞优赛事。俄乌冲突中,双方大量使用改装商用无人机执行侦察和攻击任务,验证了低成本无人机的实战价值。通过竞赛快速筛选可行方案,探索应对同类装备的反制手段。此类赛事不仅是技术比拼,更是对未来战争形态的预演与布局。
▲ 农用植保无人机驾驶培训有了新规
《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培训管理规定(试行)》已自2025年1月23日起施行。该规定适用于农用无人机操控员的培训管理,符合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中规定申请条件的人员均应参加培训。各民航地区管理局和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对本辖域内培训有关活动进行管理。该规定施行前持有的有效期内的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作证继续有效。
▲ 极低成本无人机竞优比测活动即将开始
根据极低成本无人机竞优比测活动安排,拟于2025年2月22日开展活动初赛,初赛报到时间为2025年2月19日-20日,报到地点为江西省南昌市洪都航空城会议中心。初赛拟于2025年2月22日开始,初赛第一阶段将开展抗干扰能力专项测试。通过测试的队伍按照抽签次序上场参加初赛第二阶段的科目比测。【重磅发布】空军组织的这场极低成本无人机比测活动即将开始
▲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运行识别规范(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
2月11日,民航局就新起草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运行识别规范(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识别规范》由中国民用航空局提出,计划号为 20241858-Q-417。中国民用航空局组织民航局第二研究所作为第一起草单位承担研制任务。民航局就无人机强制性国家标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识别规范》征求意见
▲ 民航局为两无人机颁布文件
2月10日,中国民航局正式颁布了中航无人机的翼龙-2气象型的《翼龙-2气象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专用条件》(SC-92-001)和深圳联合飞机TD550的《TD550D 型共轴式无人直升机系统专用条件》(SC-92-002)两款大型无人机的专用条件,分别是适用于两款大型无人机系统的型号合格审定,自2月10日起正式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