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新浪微博
会员登录
关于我们  |   商务合作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人才招聘
北京云翼同创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高博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2018 京ICP备16044150号-1                       

跨界 · 融合 · 服务 · 创新



双击此处添加文字
政策法规
首页  >  政策法规  >  详情 
尴尬的AI无人机
来源: | 作者:中国经济信息 | 发布时间: 2018-08-10 | 19163 次浏览 | 分享到:
消费级无人机的蛋糕已经不够分了。因长期扎堆于航拍领域,缺乏落地场景,2015年短暂成为热点后,无人机很快就被资本抛弃

  现实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相应的增加了无人机的制造成本,这是众多希望将AI技术运用于无人机生产的企业必须面对的。2016年,全世界的无人机销量已经突破80万架。据有关机构预测,2020年全球的无人机销量将达到约560万架,并且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即便如此,与智能手机的出货量相比依然体量不大。

  据知情人介绍,要组建一支完整的人工智能团队,从底层设计到各个系统的构建,至少要40人的技术研发团队。这对于一般的无人机企业而言,养活这样一支队伍几乎不可能实现。对大部分无人机公司,既然无法自行开发AI技术,就只能与第三方AI企业合作,但即便如此,成本依然不小。

  除了运用的AI成本高昂,无人机企业面临的更重要问题是需求问题。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在很多工业领域每年还有固定的需求,在其中的某些行业,由于对使用无人机的认知并不一致,加上仍然没有现成的案例可资借鉴,对于应用AI技术则更不可能。仅以边境巡检为例,过去的方式是依靠开车或有人机巡检,面对数百公里的无人地区,效率低,经济性差。但依靠无人机则可以使得问题得到解决,只要生产出可靠性足够高、续航足够长的无人机,边境巡检对无人机而言就是刚需。

  但无人机产业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发展障碍。诸如技术开发还不成熟。目前的无人机产品故障率高,无法保证稳定性、良品率和适应性,无人机关键技术水平难突破,其研发能力还需加强。同时,产业市场尚未完善。市场接受程度低、受众规模小,很难全面推广普及。最后是监管政策不够健全。这些问题都是制约无人机落地,开拓市场需求的瓶颈。

  与此同时,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意愿也在影响着AI技术在无人机领域的应用。按照某无人机企业预测,无人机只是工业自动化的数据终端,工业无人机能否大量应用,还有赖于企业信息化流程的改造程度和意愿。

  “没有完整企业IT体系和数据处理流程,很难提高效率。”有企业负责人表示。这也成了大多数工业场景还用不到AI无人机的根本原因。而有些工业场景,诸如电力巡检等场景又觉得AI发挥不出作用。AI无人机正是陷入了这样尴尬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