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保与航拍产品规模占比超整体产业规模五成
在工业级无人机领域,2020年随着土地流转面积的持续增加,促进土地集中化、规模化生产,刺激用户对农业植保无人机的需求释放。此外,在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新科技持续革新背景下,中国无人机植保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植保无人机产业规模达到131.6亿元。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航拍无人机由于整体方案的成熟与场景应用的广泛,产品规模达到171.7亿元, 在整个产业环节中占比最大。植保与航拍产品的总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占总体无人机产业规模的五成以上。

▪️无人机贸易顺差创新高
(1)进口规模下降明显2020年,受全球疫情影响,各国无人机产品交货期限相继延迟,中国无人机进口额明显下降,2020年进口额仅5816.0万美元, 同比下降30.7%。

(2) 出口规模增幅超过一倍
2020年,中国无人机产业继续拓展海外 市场,为出口持续快速增长提供支撑。一方面借助完善的电子元器件供应链、配套齐备的周边产业,中国无人机产业出口势头强劲。另一方面,2020年中国保税物流方式出口无人机激增,使得中国整体无人机产业出口额 大幅增加。2020年中国无人机产业出口规模136265万美元,增幅同比增长108.7%。
重点企业分析
整体来看,大疆创新凭借其技术、人才、规模等优势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亿航在城市空中交通 ( 包括载人交通和物流运输 ) 等领域正积极推进商业化进程。工业级无人机环节,凭借在测绘、巡检、安防等细分领域的龙头地位,大疆创新仍然占据着工业级领域 50%以上的份额,剩余工业级 无人机厂商的份额均相对较低,纵横股份专注于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的生产制造,极飞科技在农业质保方面占有优势。消费级无人机环节,除大疆创新在各细分环节均占有优势外,零度智控和臻迪科技分别凭借在航拍和数据可视化的优势,在消费级无人机环节占据优势地位。

2021-2023年中国无人机产业趋势分析
产业规模与结构预测
▪️2023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000亿元
随着无人机行业进一步发展,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芯片、飞控系统等关键技术水平的持续革新,下游应用特别是工业级无人机应用需求的增长,中国无人机产业未来三年产业规模将保持25%左右的较快增长速度, 预计到2023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000亿元。

▪️ 产业结构持续向工业级无人机倾斜
随着中国通过代替人工作业实现降本增效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以及工业级无人机环节在农林植保、巡检、测绘与地理信息、安防监控、物流运输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未来三年中国无人机产业结构将持续向工业级无人机环节倾斜,预计到2023年,工业级无人机产业规模将达到689亿元。

驱动因素和阻碍因素分析
▪️ 政策助推无人机产业稳步发展
2020年,中国民用航空局印发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旨在统筹推进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建设,引导产业发展、培育产业生态,为无人驾驶航空运行理论研究、风险评估、技术应用等提供试运行平台,有序开展中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点示范工作。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国家标准《无人机用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建立国家级别标准的国家。标准的发布统一了无人机燃料电池技术要求,保障了无人机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安全和性能,加速了燃料电池无人机的商业化进程。

▪️ 技术革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无人机软硬件技术的持续革新降低了无人机技术门槛和成本,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在软件方面,近年来飞控和图像传输技术的突破降低了无人机行业的技术门槛,飞控系统的开源化使得高校研发人员、企业开发人员等各群体能够参与无人机飞控技术的开发。无人机开源平台的发展推动了飞控软件的智能化,为企业的研发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在硬件方面,随着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芯片、电池、传感器等技术得以提升,成本不断降低,为无人机各硬件的规模化生产和制造成本的下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人口老龄化驱动行业需求释放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中国适龄劳动人口占比逐年下降,同时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尤为明显。同时,人们对劳动保护的意识逐步提高,不愿从事枯燥、高危险和较为辛苦的工作。无人机可在植保、电力巡检、安防、 测绘等行业替代人工执行具有单调重复、偏远、危险等特点的作业,并提高作业效率, 降低人工劳动强度、节约成本,具有更高的经济性,市场需求较大,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趋势下,有望带动无人机细分领域的发展。
▪️ 行业监管仍存在不足
无人机行业监管不足的问题依旧存在。行业在标准体系、适航管理规定、无人机飞行空域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监管空白。以无人机标准体系为例,健全、完善的标准体系是企业标准化生产的必备条件,而目前中国无人机行业由于应用领域广泛、无人机体积、重量和规格等差异较大,管理法规缺失,标准体系尚未建立,致使无人机产品质量缺乏保证,技术要求难以统一,制约了行业的发展。虽然国家标准委、科技部、工信部、中国民航局等八部门出台了《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7—2018 年版)》, 确立了标准体系建设发展思路,但行业标准体系尚需完善,基础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等空白尚待补全。